索引号 | 001008003015143/2012-00049 |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温州市经合办 |
成文日期 | 2012-05-04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温州市经合办2011年工作总结及2012年工作思路 | ||||
|
||||
温州市经合办2011年工作总结及 2012年工作思路
一、2011年工作总结 2011年,我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经合办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带领全市经合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战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五大战略中心工作,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克难攻坚、团结奋斗,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一)区域合作交流工作不断深化 1、对接海西经济区。 5月,组团参加“海交会”,组织11家农特企业参展,签订场内购销协议合同100多万元,8家企业在会上签订区域代理协议。6月,分别与福州、龙岩、宁德等市有关部门签订合作协议,拟在交通、旅游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和共享平台。6月,宁德市市长率团来我市考察,分别走访乐清、瑞安、龙湾等地部分知名企业。两市组织召开温州宁德经贸座谈会,两市领导参加会议,一批温籍企业在会上与宁德签订合作协议。 积极开展联络对接,促成温州与福建两地高层领导开展对接互访,代拟《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力推温州与海西地区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对接。先后4次派员赴厦门、福州等地开展区域合作对接,组团参加“福交会”。经过前期联络对接,促成市有关部门参加厦门“9.8”投资洽谈会。 2、举办“重庆••温州周”活动。根据区域统筹、内外联动的要求,在重庆成功举办“温州周”活动。开展展示展销、经济技术合作洽谈、招商推介、旅游促销、人才交流招聘、医疗救助、文艺文化交流、国企对接等系列活动,促进温州与重庆周边地区的交流与合作,拓展了企业发展空间,提升温州城市的整体形象,得到各界的一致好评。活动期间,温渝两地签订合作项目35个,总投资金额358亿。此外,还签署了10项框架合作协议,包括科技、旅游、人才、医疗、金融等领域。促成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与市政府签订技术合作框架协议,将为推进我市汽摩配行业转型升级,提高行业技术水平产生积极影响。借助“重庆温州周”平台开展选商引资推介,发放《温州宣传手册》及各个县(市、区)的招商资料一千多份。 3、拓展经贸活动。全年组织企业参与国内经济合作重大经贸活动6次:4月份参加“西洽会”、5月份参加“渝洽会”、6月份参加“青洽会”和“哈洽会”。“青洽会”期间,组织相关企业赴青海省海西州考察。9月份参加湖北宜昌三峡“经洽会”,10月份参加“西博会”。全年在各大经贸活动上总计签约15个项目,协议资金14.43亿元。西洽会上,我市派出党政代表团和经贸代表团,主要参加“陕西-浙江周”活动,包括企业展出、“浙江-陕西产业转移对接会”项目签约等内容。鹿城区等9个县(市、区)经合办(协作办)和人民电器集团、天坤实业有限公司等13个企业参加活动。6家企业与西部的6家企业进行项目签约,项目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工业、商贸、农业等领域,签约金额达5.85亿元人民币。“哈洽会”上,组织19家企事业参加本次洽谈会布展,签约4个合作项目,投资金额达8.58亿元,签约项目涉及机械制造、新能源开发等领域。 (二)内外温州人互动工作扎实推进 4、深化内外温州人互动。 一是组织专题会议。邀请部分在外温州商会会长列席温州市“两会”,建言献策“内外共互动,转型促发展”。召开在外温商春节联谊(座谈)会,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德荣与商会会长共话内外互动发展。会上陈副省长对内外互动、异地温州商会建设做出重要指示。首次举行内外温籍企业家新春联谊会,190余位商会会长参加。根据市主要领导指示,今年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扩大规模,开成世界温商大会,时间定于2012年2月1日,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的进行中。二是积极开展文化宣传工作。开通“内外温州人互动”网站,出版《华夏温州商会》杂志两期,在《温州日报》等媒体推出50余期在外温州人专栏(专题),开展内外互动专题调研。三是开展系列专题活动。组织“诚信温商·善行天下”行动、“明眸工程”慈善活动和“诚信温商杰出代表”评选活动,开展温州民营企业家“红色接力”活动。联合市广电总台对在外商会党建进行深度报道,积极探索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 5、规范商会建设。 异地温州商会工作:一是开展考察调研。通过实地考察、座谈了解等方式,对有代表性的温州商会及在外温籍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完善在外温州人信息库,做好基础性工作。二是加强联络服务指导。调整完善办领导联系异地温州商会制度,开展异地温州商会分类联系指导工作,征集商会重大庆典活动计划,强化对商会活动的协调管理。全年指导铁岭等12家温州商会成立,目前全国各地已成立温州商会201家;指导郑州等30余家商会换届。三是加强商会规范化建设。公开征集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形象标识和会歌。制定商会建设规范性文件(1+x),代拟5个政策性文件提交市委市政府领导研究讨论。四是开展教育培训工作。组织30多位商会会长参加“世界温州人理论研讨班”;在山西太原举办首届全国各地温州商会会长研修班,近百名会长、秘书长参加。 外地在温商会工作:指导黑龙江和山东等2家异地在温商会成立,目前已成立13家。指导重庆等8家商会成立党组织;指导重庆、四川商会完成换届工作。指导各商会做好领导干部兼任社团领导职务的清理工作和社团“小金库”全面复查工作。召开商会工作例会8次,召开异地商会党建工作座谈会1次。组织各异地商会参加“温州·文成2011年山海协作项目推介会”,为商会和驻温办事机构举办仲裁业务知识培训及贯彻市两会精神培训班,开展异地在温商会档案工作。推荐7名商会会长列席市政协会议,推荐6名列席市人大会议。 6、加强营销网络建设。启动在外温州人数据库平台建设和前期运行工作,建立完善温州名特优产品信息库,完成《温州产品》目录汇编。建立服务机制,为温商网络建设提供法律信息和协调服务。12月。参加省政府在青岛举办的浙商营销网络对接活动。 (三)国内引进工作有序开展 7、加强国内引进。1-11月份全市完成国内选商引资80.75亿元,完成全年预期目标的126.17%。引进新项目108个,总投资349亿元,到位资金44.39亿元。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新项目80个,完成项目指标数的133.3%,回乡投资总额95.6亿元,占温州内资引进项目总数的67.6%。全年到位并实际投入内资21.64亿元,占温州内资新引进项目到位资金的48.75%。亿元以上新项目54个,完成项目指标数的150%,到位资金38.26亿元。引进项目主要涉及制造业、商贸、服务业以及总部经济、现代物流等新型经济业态。 国内选商引资主要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落实专人跟进。梳理2009年以来在省市重大经贸活动上签约的项目,通过督办、召开联席会议协调,促成重点项目落地。二是积极开展宣传推介。参与省经合办组织的泛珠三角地区(广东)经济合作项目活动,组织企业签约项目9个,协议总金额47亿元。在“海交会”、“ 哈洽会”上推广交流《温州宣传手册》,组织招商推介会,宣传推介温州。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引导在外温商回乡投资。赴石家庄、邯郸、义乌、厦门等地开展上门招商服务,宣传温州投资环境。通过国内招商网及时更新温州招商网项目信息和有关政策措施。三是建立省市两级项目库。在各县(市、区)、开发区招商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导向的重大项目,编制成2011年温州市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库。项目库共收集新兴产业、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教育、旅游等行业42个项目,其中有2个项目被省办列为重点项目。 (四)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取得实效 8、深化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1-9月份。完成特色优势产业项目148个,到位资金31.24亿元,上年续建项目到位资金7.45亿元,共计13.24亿元;在欠发达地区实施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社会)43项目,到位资金222.8万;省外浙商援建新农村建设项目76个,到位资金2832万;落实劳务培训经费60万元,培训转移劳务人数3311人。结对地区领导互访交流4次,赴泰顺彭月、文成樟山山海协作工业园区指导有关对接工作。 9、创新对口支援工作。落实对口支援资金435万元,9月底前全部汇往双对口支援地区,其中对口四川南部县225万元,南充市10万元,重庆涪陵区200万元。苍南县另增对口地区支援资金50万。落实培训经费25万元(南充市10万元,涪陵区15万元),帮助培训对口地区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530名,帮助转移劳动力265名。落实援建扶贫新村2个,资金140万元。8月,我办领导及苍南县领导分别带队赴对口地区考察,促成与对口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1个(浙江华峰集团公司),投资28亿元。我们还推进对口地区高层互访活动,重庆涪陵区委副书记、区长沈晓钟率涪陵区党政代表团一行来温考察,市领导及有关部门与他们进行座谈交流。 (五)队伍建设得到强化 10、加强队伍建设。 以开展“创先争优”、“互学互比”、“‘五型机关’创建”等活动为载体,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制定并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意见》、《市经合办机关党建工作规范细则》等制度。年初,办领导与各县(市、区)办、机关各处(市国内招商中心)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全面推行即办制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围绕《廉政准则》,认真开展自查自纠活动;组织开展“温州市学习型机关创建‘力学力行’创新实例推荐”工作,总结提炼了典型案例;落实办领导上党课活动;组织开展红色之旅“七一”党庆活动;组织实施办机关中层干部竞岗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干部的使用和管理。举办招商业务和网络培训、山海协作统计培训等干部业务培训班,开展对口业务交流12次,组织考察学习16次,落实调研课题22个。 2011年,全市经合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国内招商工作遭遇阶段性瓶颈,省市大型经贸活动上签约项目推进缓慢,项目落地率不高等。 二、2012年工作思路 2012年,全市经合系统以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和两会精神为主线,深入实施市委六城联创活动和五大战略,紧紧围绕“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目标要求,以内外温州人互动工作为总载体,以国内引进工作为主目标,切实推进各项工作,力争圆满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一)加强内外温州人互动,提升温州竞争力 组织召开世界温商大会,通过大会平台,建立完善内外互动机制,拓宽内外互动领域。组织召开全国各地温州商会年会,总结交流商会工作经验,提升温州商会品牌。实施文明温州商会创建活动,促进商会健康发展。建立完善商会组织网络,建立以省会和副省级城市商会为骨干,覆盖全国62%以上地(市)级城市温州商会的网络体系。以贯彻实施1+X文件为抓手,进一步规范商会建设,强化商会办会能力。开展商会等级评价工作,引导各地商会争先创优。加强对商会及在外温州人的联络服务,力争商会工作满意度达90%以上。健全全国各地温州商会会长和秘书长培训机制,拓宽各地商会学习交流平台。 加强异地在温商会制度建设和班子建设。以完善工作制度为中心,进一步规范商会的内部管理,提高商会运作水平。组织培训交流活动,提升班子成员的思想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商会会员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根据中央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要求,积极开展商会党建工作。强化商会党组织建设,拓宽党组织覆盖面,提高商会党支部工作能力,积极发展新党员。开展党建工作培训和工作交流,搭建商会党组织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平台。 3、信息、宣传工作。继续做好各商会的会刊、网站及我办的有关信息简报的宣传,与《温州商报》、新闻网等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合作。 (二)吸引500强,推进国内引进工作 2012年全市国内引进指标任务初定在2011年64亿元的基础上增长5%(根据国内合作十二五规划),约为67.2亿元。引进在外温州人回乡投资项目计划数79个,亿元以上投资项目计划数53个。 一是要抓好招商活动。坚持把招商平台建设作为推动全年招商引进工作的重要抓手,按照“借助大平台、对接大项目、促进大招商”等工作要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引活动。以西洽会、哈洽会、海交会、厦洽会等国内重大经贸活动为载体,以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为主要目标,组织各县(市、区)和开发区、瓯江口新区等功能区开展联动招商。开展小分队招商、产业招商、专题招商、乡情招商等活动,组织部分在外温籍企业家回乡投资考察,开展温商回归系列活动。举办专题投资环境说明会,广泛宣传瓯江口等重点招商领域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方向。 二是要拓展招商领域。以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载体,引导在外温州人回归创业,重点引进温商总部项目。加强现代服务业和文化创意招商,推进总部经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借助总部政策的出台,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做好总部经济重点项目的包装推介,策划、编制温州市总部经济重点招商项目库。借助瓯飞工程的实施,积极对接海洋工程技术、海洋医药与生物技术、海洋化工技术、海水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海洋新兴产业项目,培育和引进一批优势新兴产业项目。 三是要强化招商服务。按照稳量提质、科学招商的要求,坚持把扩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作为推动重大招商项目落地和建设进度的有效手段,突出做好大项目、大企业招商服务,全力推进“三个一批”项目。进一步制定完善我市选商引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国内引进和温商回归工作会议制度、重大项目“一事一议”、“促进温州市区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等政策的作用,着力促成重点签约项目落地。认真做好外地来温经贸活动接洽工作,建立健全外地来温经贸活动信息库,学习外地招商经验。做好前期接洽,为投资商提供政策、法律、投资环境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建立客商来访和项目信息登记档案。做好签约项目后续跟进工作,建立项目落地逐级负责制,重点跟进近年来我市在重大经贸活动上签约的项目。 (三)积极拓展国内重大经贸活动 以“西洽会”、“哈洽会”、“渝洽会”、“海交会”、“义博会”和“西博会”等重大经贸活动为重点,提高我市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有计划地到全国主要商贸中心城市举办大型商品展销展会活动,开拓国内市场。计划2012年组织项目对接、洽谈会2 次,项目签约活动1次,达成合作项目10个,落实项目到位资金不低于3亿元。做好项目跟综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履约不低于85%。积极申报、争取省西部大开发项目财政贴息资金,支持相关企业参与国家区域发展事业。运用我省与其他省的各项互助机制,依托省组织的各类经贸和文化活动,拓展经济社会文化多领域的合作交流,推进我市与兄弟省、市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掌握了解国内各区域发展情况和发展态势,促进我市重大经贸和文化活动取得新的突破。 (四)进一步深化山海协作和双对口工作 按照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深化实施新一轮“山海协作”工程。以促进经济社会共同发展为目标,以项目合作为中心,以产业梯度转移和要素合理配置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在继续深化结对帮扶的同时,更加重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动山海协作,把山海协作工作基础放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上,工作重点放在项目开发。进一步落实山海协作工程领导互访责任制度,加强对山海协作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推进,建立重大合作项目跟踪联系制度,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健全部门结对合作关系,加大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人才等领域的合作力度。健全山海协作政策体系,制订《山海协作产业合作指导目录》。扎实推进“省山海协作工程——百村经济发展促进计划”和省外浙商回归工程——参与新农村建设计划“,在欠发达地区落实10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强化山海协作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完善发达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与山海协作示范区的结对合作机制。引导在外温商参与山海协作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实施“百侨百会助百村联千户”行动,培育一批山海协作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技能实训基地。 继续重视双对口工作,把双对口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来抓,做好与对口地区的交流互访,组织开展对口地区考察工作。继续加大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力度,通过多种渠道落实好帮扶资金,完成好市定帮扶任务。继续推动对口地区经济交流,积极构筑项目合作平台,发动温州企业参与对口地区经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对口地区劳务合作,加大对口地区资源开发力度。关注公益民生,重视对口地区公益事业发展,加快推进和改善对口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国务院三峡办和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对口支援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的部署,做好资金支持和项目的筛选的工作。推进双对口地区新农村建设,通过援建群众急需的惠民工程,直接解决农民当前的看病难、饮水难、行路难等实际问题,通过产业帮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以增强双对口地区自我发展为目标,通过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挂职交流,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提升双对口地区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 (五)继续加强队伍自身建设 以“互学互比”活动和机关建设为抓手,通过强班子带队伍,进一步提高班子的集体领导能力。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规范队伍管理。通过召开季度系统主任例会、举办系统业务培训、组织外出考察学习,进一步增加系统的上下联动,增强团队的协作精神。认真落实各项作风建设要求,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年落实调研课题18个。
|
||||